“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从千古名句看豁达人生的智慧
车站的月台上,总有人红着眼眶挥手;加班的深夜里,总有人对着电脑叹气;孩子攥着不及格的试卷站在门口时,鞋底在地板上蹭出细碎的声响 —— 人生这趟车,好像总在不经意间抛给我们些 “逆着走” 的时刻。千年前的一个夜晚,苏轼也站在类似的情境里。朋友钱穆父要坐船远走,去一个偏远的地方赴任,就像被命运推搡着踏上一段崎岖的路。风里带着水汽,月亮躲在云后,苏轼举起酒杯,没说 “前程似锦”,也没叹 “相见太难”,只轻轻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就是这十个字,像一块被岁月磨亮的玉佩,揣在中国人的心里千百年。它没讲什么大道理,却能在我们皱着眉赶路时,忽然从记忆里跳出来,让人愣一下,然后慢慢舒展眉头 —— 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在逆着走,原来大家都是这样,一边被生活推着,一边自己往前挪。
今天我们就和悟空教育一起看看这句诗里藏着怎样的通透,又能给正在 “逆旅” 中赶路的我们,带来些什么力量。
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诗里藏着怎样的故事?
提起苏轼,你可能先想到 “但愿人长久” 的温柔,或是 “大江东去” 的豪迈。但这句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却藏着他最通透的人生态度,像一位历经风雨的旅人,笑着对同行者说:“别怕,我们都在路上。”
从《临江仙・送钱穆父》说起
这句诗来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是他写给好友钱勰(字穆父)的送别词。当时,钱穆父因官场风波,要远赴偏远之地任职,而苏轼自己也刚从一场贬谪中缓过神来。两人在京城外重逢,相聚匆匆,又要送别。
全词里,苏轼先写重逢的温暖:“一别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温。” 三年未见,两人走遍天涯,再见时的笑容仍像春天一样温暖。接着写离别的惆怅:“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 可最后,他笔锋一转,劝好友也劝自己:“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酒杯前别皱眉叹息,人生本就是一场艰难的旅途,你我都是这路上的行人啊。
这背后是 “太多政治纷扰”,北宋党争激烈,文人稍不留意就会被卷入漩涡,苏轼一生被贬四次,从繁华京城到蛮荒岭南,钱穆父的遭遇不过是当时文人的缩影。但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句诗没有怨怼,只有一种看透后的释然。
苏轼写这句诗时,正经历什么?
写这首词时,苏轼已年近半百。在此之前,他因 “乌台诗案” 差点丢了性命,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过着 “躬耕东坡” 的乡野生活。后来虽被召回京城,却又因与新党政见不合,再次被外放。对苏轼来说,“离别” 和 “漂泊” 早已是家常便饭。但他没被这些打倒。在黄州,他开垦荒地,自号 “东坡居士”,写下《赤壁赋》;在惠州,他发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海南儋州,他办学堂、改民俗,让当地百姓至今记得 “东坡村”“东坡井”。
苏轼把贬谪当成 “一场充满挑战的旅行”,这种把逆境当旅途的心态,正是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的底色 —— 不是认输,而是换一种方式前行。

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里的人生真相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短短十个字,像一幅简笔画,却勾勒出人生最本质的模样。
字面意思:人生是场 “逆行” 的旅途
“逆旅” 不是指 “反向的旅馆”,而是 “充满阻碍的旅途”,这里的 “逆”,是指人生路上总有不顺,考试失利、朋友误会、工作挫折…… 就像走路时遇到顶头风,每一步都要用力。
“行人” 则点明了我们的身份, “人生像旅馆,我也只是匆匆过客。”我们都是赶路的人,没有谁是这场旅途的 “永久居民”。 旅馆再舒适,终究是暂住;人生再热闹,也总有离别。
深层智慧:接纳 “过客” 身份,才能活得通透
苏轼想说的,其实是一种 “放下执念” 的智慧。
- 对离别:既然大家都是行人,相聚时珍惜,离别时不必哭哭啼啼。就像他对钱穆父说 “不用翠眉顰”,哭也留不住船,不如笑着说再见。
- 对挫折:既然旅途本就 “逆”,遇到坎坷很正常。“人生如鲑鱼溯流,虽遇逆流仍奋力向前。” 苏轼在黄州时,生活困苦到要靠朋友接济,却写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这种 “不怕逆” 的态度。
- 对得失:既然是过客,就不必太执着于 “拥有”。 “人生如寄”(人生像暂时寄宿),道理相通 —— 房子、职位、财富,都是旅途中的 “行李”,带得动就带,带不动就放下,别让它们拖累了前行的脚步。
三、苏轼自己就是最好的注解:逆境里的 “行人” 姿态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看苏轼怎么做。他的一生,就是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的活教材。
被贬了?那就把贬谪当 “远游”
被贬黄州时,苏轼 44 岁,正是中年。从三品官员变成 “罪臣”,住的地方是废弃的驿站,冬天冷得睡不着。换作别人,可能早就消沉了,但他却给自己找事做。
- 种地:在城东开垦一块荒地,种稻种麦,自称 “东坡居士”,把农活写成诗:“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 研究美食:发现当地猪肉便宜,琢磨出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的做法,这就是后来的 “东坡肉”。
- 交朋友:和农夫、道士、僧人聊天,听他们讲民间故事,甚至跟着渔夫去江上打鱼,写下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的洒脱。
他像个好奇的行人,哪怕走到了荒凉的地方,也会弯腰看看路边的花,听听树上的鸟叫。
从 “东坡居士” 到 “日啖荔枝三百颗”
后来被贬到惠州,苏轼已经 57 岁。惠州比黄州更偏远,当地人说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但他写信给朋友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每天吃荔枝,就愿意一辈子当岭南人。
有人说他 “没心没肺”,其实是他懂得在 “逆旅” 中找乐子。买不起好房子,就自己盖个小茅屋,取名 “德有邻堂”;见当地百姓缺水,就带头修井;见学子没书读,就办书院。他像个热心的行人,路过一个地方,就想给这里留点什么。
苏轼有 “不在乎的人生态度”,其实不是不在乎,而是 “不被不值得的事困住”。他在乎朋友的情谊,在乎百姓的生活,在乎笔下的文字,唯独不在乎那些打不倒他的挫折。
四、为什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能火上千年?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能流传千年,因为它说出了我们都在赶路,都在经历得失离合,都需要一点豁达的勇气的人生感悟。
与李白 “天地逆旅” 的隔空对话
早在苏轼之前,李白就写过:“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意思是,天地是万物的旅馆,时间是百代的过客。苏轼的 “人生如逆旅”,其实是对李白的呼应,但更接地气。李白说的是 “万物” 和 “百代”,苏轼却聚焦 “你我”,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对号入座。就像两代旅人在不同时空相遇,李白指着天地说 “这是大家的旅馆”,苏轼拍着你的肩膀说 “咱们都是住客,别客气”。
从 “人生如逆旅” 到 “人生如寄”
中华文化里,类似的 “过客哲学” 还有很多。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人生像暂时寄宿,何必自寻烦恼),出自《古诗十九首》,比苏轼早了一千多年。还有 “神马都是浮云” 的通俗说法,本质上都在说一件事:别太较真。
这种智慧,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处世。知道旅途有终点,才更珍惜沿途的风景;知道自己是行人,才更愿意帮助同行的人;知道挫折是常态,才更有勇气面对风雨。


五、让孩子读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里的成长力
对孩子来说,“人生如逆旅” 可能有点抽象,但如果结合生活场景,就能变成生动的成长课。孩子考试没考好、比赛输了、和朋友吵架了,不妨讲讲苏轼的故事。“苏轼被贬到那么远的地方,比你这次考砸难多了,但他没哭,反而种了地、做了肉、交了新朋友。”
经典诗词里的智慧,需要结合故事才能走进孩子心里。像悟空中文的课程,就常把苏轼、李白这些诗人的故事做成动画,让孩子在看故事时,自然理解 “豁达” 不是口号,而是具体的选择。
结语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句诗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说出了一个真相:我们无法选择旅途的平坦或坎坷,但可以选择走路的姿态。苏轼用一生告诉我们:所谓 “行人”,不是匆匆赶路的过客,而是在逆风中也能张开双臂的行者。对孩子来说,读懂这句诗,不是为了背会考试,而是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当未来遇到风雨时,能想起千年前那个笑着说 “我亦是行人” 的苏轼,然后告诉自己:“别怕,我也在路上,慢慢走,好好活。”
出自北宋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是他送别友人钱穆父时所作。当时两人皆历经官场波折,诗句凝聚着对人生漂泊与离别的释然。
“逆旅” 指坎坷的人生旅途,“行人” 喻指我们都是过客。意为人生本就充满挑战,你我皆是赶路者,不必为离别、挫折过度惆怅,要豁达前行。
提醒我们接纳人生的无常:挫折是常态,离别是寻常。像苏轼那样,在 “逆旅” 中珍惜当下、积极生活,不为琐事纠结,保持从容心态。

我深耕教育领域十余年,专注于教育创新与实践,对基础教育生态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有着深入的研究。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我将理论研究与一线教学深度融合,擅长通过跨学科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始终以 “让每个孩子拥抱适合的教育” 为使命,推动教育公平与个性化发展,助力学生在成长中解锁无限可能,期望用专业力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评论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