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教育博客 / 学习方法技巧 / 学中文 / 中国节日文化 – 中元节【全解精讲】

中国节日文化 – 中元节【全解精讲】

中元节,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提到中元节,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还是“鬼节”这个别称,从小到大七月半,鬼门开的俗语没少听长辈说起。但实际上,中元节蕴含很多文化思想,包括追思亲友、救赎自我、孝顺长辈等,是一个集道教佛教儒学文化于一体的节日。如果只知道它是吓人的“鬼节”,那就太浅薄了。

鬼:中元节的文化情结

谈起源,中元节肯定绕不开鬼这个概念,但鬼其实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来理解:对精神和肉体的思考对亲人的追思。在古代,古人对于梦没有科学的认知,他们思来想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人有肉体和灵魂之分,做梦的时候就是灵魂出去飘荡了,死去的人也只是肉体消亡,灵魂还存在。“托梦”、“做梦”这样超出认知的事情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到这里,鬼就有了初步概念——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换句话说,就是已经逝世的祖先们。子孙后代想表达对祖先的思念该怎么做?古人灵光一闪,想出了祭祀这个沟通方式。而要在什么时候进行祭祀效果最好?古人又开始推断祖先们的活跃时间:农历七月阴气初生,鬼开始活跃;到次年三月阴气消沉,鬼就不在外晃悠了。

鬼——别样的文化情结

听起来有点玄乎,但是我们从天气变化上来看就理解了。农历七月正值入秋,天气转凉,农历三月就是春暖花开,气温上升。中元节和清明节其实都是鬼节,但三月的清明节扫墓是“收鬼”,迎接祖先们回墓里沉睡;中元节却是“放鬼”,自然就蒙上了一层恐怖色彩。在国外,常听到的“鬼节”是万圣节,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拼盘式中元节

如何打破中元节的恐怖色彩?还得从文化内涵入手。追根溯源,中元节其实是个“拼盘节日”,“七月半”“盂兰盆节”这些别称也对应着不同的文化来源。

1.民俗鬼节——七月半

最开始是民间有七月半祭祖的习俗,核心文化还是祖先崇拜丰收祈福。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祭祀祈福就更为重要,从先秦时期就有了专门的七月祭祀仪式——“秋尝”:

“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民俗鬼节——七月半

但是七月这么多天,为什么选在了七月十五祭祀呢?这又得提到之前说过的“阴气”了,在古人看来,日为阳、月为阴,七月十五当晚是秋天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沟通“信号”相当好,这时候祭祀先祖正合适。

2.道教中元节

到了东汉,道教兴起,中元节这个名字出场了,救赎思想和民间习俗相结合就是从这开始的。

道家有“三官”“三元”的说法。“三官”对应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元”则分别是“三官”的生日——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

道教中元节

传说到了中元节这一天,地官开鬼门关,让所有鬼魂到人间找吃的,也能得到道士诵经作法的解脱机会。这一说法和民间习俗的鬼月很相似,所以这时候民间七月半和中元节相融合,在祭祖、祈福之外,增添了一些道教习俗,比如放河灯照明等。

3.佛教盂兰盆节

后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元节迎来了最后一位“小伙伴”——盂兰盆节

相传,佛祖弟子目连得到神通后,看见自己的母亲因为生前做了坏事在饿鬼道受苦;为了拯救母亲,他便日日诵读 “盂兰经”,“盂兰”即倒悬,代表受苦的意思;但目连一个人的力量还不够,于是他就在七月十五用百果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大家一起诵经救出他的母亲。

故事真假不论,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是实打实地流传了下来,尤其是南朝梁武帝将佛教定为国教之后,盂兰盆节的传播范围就更广了。时间上一致,又有救赎孝顺的共同思想,盂兰盆节就这么和中元节合体了。

至此,完整的中元节才算是形成了,拥有三重意义,这个节日在古人眼中自然不一般,很快就成为了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古人的中元节活动

到了北宋时期,中元节已经成为世俗化的大型节日,古人在这一天的活动也相当丰富。

  • 放河灯:放河灯是晚上的重要活动。古人认为河水为阴,在这一天河是联通生死两界的桥梁,在河里面放灯是寄托了对离世亲人的美好祝愿。
古人的中元节活动之放河灯
  • 做茄饼: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做茄饼:把新鲜茄子切成丝,糊上面粉,用油煎炸。
  • 祈丰收:求丰收是农户们的节日大头,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另外,古人还会把供品撒进田地,祭祀土地和庄稼。
  • 祭祖:祭祖也是中元节的核心内容,人们还会举行家宴和传统的“秋尝”活动。到了晚上,祭祀仪式基本结束,大家就成群结队到勾栏瓦肆逛夜市,或者去河边放灯,后来,游湖赏月、放烟花等娱乐活动也渐渐加入。
古人的中元节活动之祭祖

写在最后:中元节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

这样看来,古人的中元节可没有什么恐怖色彩,庄重和狂欢并行,而且有很重的思想寄托。说到底,中元节被误解的根源还是在于人们对节日内涵少了探究之心,其实传统节日的背后往往有很多故事,有史实、有传说、有民俗……过节的时候,家长们也不妨给孩子讲述一下文化背景,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帮助学习中文,可谓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