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教育博客 / 悟空分享 / 悟空学生故事 / 悟空教育|学员故事分享-资深心理咨询师妈妈的养娃忠告

悟空教育|学员故事分享-资深心理咨询师妈妈的养娃忠告

11岁女孩Marta的妈妈是一名高科技创业者,同时也是国际心之学院和记忆学院的全球认证导师。Marta妈妈一生都在探索意识科学,解答、咨询过上千人的亲子关系、两性关系、父母关系……

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她有着自己的一套心得:强调天性和个性,强调自我责任、自主创造性以及爱的能力,强调生命的核心动力。她不会去给孩子灌输什么,而是透过经历和体验让孩子的天性和才能自由发挥,让理性和感性去达到平衡。践行这样的教育理念,会养育出怎样的宝宝呢?一起倾听Marta妈妈的分享~


(以下内容由家长自述)

尊重孩子的天性,内在成长同样重要

内部结构的潜意识是建构人格的核心动力。所以我可能不太关注孩子外在的学习,认为只要抓住了他们的核心动力,只要一个生命真正被看见、被尊重、被爱,无论如何,他都是会生长得很好的。否则,如果我们连“种子”都没有“埋”好,那么树苗长出来了,你再怎么修剪枝丫,这个生命仍然是没有生命力的。我更愿意站在更加核心的、生命源动力的角度,去指引和教养我的孩子。

尊重孩子的天性图1

大家好,我是Marta的妈妈。我出生在一个相对开放的艺术世家,父母都是走遍了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父亲是国内很有名的画家。我自己也从小学画画、培养艺术才能,且个人对意识、对灵修领域非常的有兴趣,一生都在探索意识科学。我女儿Marta很小的时候,我就会透过皮纹测试她的大脑发育,研究她的星盘,再加上灵性方面的连接,去了解她意识层面的资讯。

作为一个能量爆棚的水瓶座宝宝,11岁的Marta思维跳跃,非常聪明,不仅对科技、游戏软件等兴趣盎然,还很有艺术天赋,灵商和心智都很高。她不是那种性格很外放的孩子,但内心富足、情感充沛。平时喜欢宅在家里画画,用软件创造音乐,跟朋友们线上互动,或者跟我聊天。

尊重孩子的天性图2

我们能聊的话题很多,食物、艺术、感受、情绪、搞笑段子、时事、社会人权、大自然、理想、爱好,占星、性格人格、宇宙、外星人等等。但因她的年龄不大,每个话题都不会聊太深入。性格方面,Marta非常有主见、有个性,不喜欢被比较和控制,寻求人人平等的权利。平时表现得很大条,但她其实是个情感细腻,且很有爱心的女孩子。对人有很细腻的观察,能同理别人的感受。但同时,同她的妈妈我一样,Marta也是一个容易情绪化的孩子。那么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一位母亲,如何去处理自己孩子的情绪问题呢?

平等交流:放下权威,互相尊重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要放下权威,真正意义上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和他交流。你越尊重他,他也会越尊重你。小孩子都很敏感,尤其现在的00、10后,一代比一代的意识频率高。如果你不尊重他们,或者“虚情假意”地尊重他们,用再多心理学的方法都不会奏效。所以重要的是:家长要用心,并且真心!

比如我女儿Marta,有时晚上玩得不想睡觉,在我提醒了她以后,她非要宣誓一下主权,用行动和言语表露出:我不能让你来决定我应该怎么样、不怎么样。

一般来说,我的处理方式是先顺着她的意愿,对她说:我非常理解你现在很想把这个玩完。行,如果你真的想玩,那就告诉我你还需要几分钟。随后再对她讲出自己的理由:妈妈为什么想让你早点去洗漱睡觉呢?因为我也有几个好玩的小视频想分享给你,都是你喜欢看的。如果玩得太晚,我们就没有看视频的时间了。

尊重孩子的天性图3

这个时候,孩子感受到你是站在她的角度为她考虑,而不是在强迫、命令她。她自己就会去权衡,然后对我说:妈妈这样子,你给我一分钟好吧!一分钟后,时间到了,她自己就很乖地去洗漱了,然后到床上,我们分享完视频,开开心心地睡觉。

许多大人喜欢用命令、居高临下的沟通方式,去向孩子彰显父母权威。但其实,当你真正把孩子当成了一个独立的灵魂、一个对等的个体去接纳、尊重和爱,在他心理你才越“权威”。而且这种权威,给到孩子的是一种自我人格建构过程中的安全感。会让他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安全的,是可以去伸展自我意愿和能量的,而不是去承受一种压制自我的压力。

顺着生命的设计和流动去指引孩子

其次,我们一定要去同理、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顺着生命的设计和流动去指引孩子,你会发现,教育和沟通会更加顺手。

16个月前,我们全家还生活在国内,因为我先生工作的关系,举家搬来了瑞典。这里虽然人少、清静、和大自然零距离,生活和社会也相对简单有序,人居住在这里很疗愈,心情会变得舒畅。但无论是我还是孩子,都会因为想念国内的亲人朋友而情绪低落。尤其是Marta,她心情不好时,就会呆在家里不去学校。我当然不能直接对她说:你不能讨厌学校,那样是不对的。

顺着生命的设计和流动去指引孩子图1

我会先去同理她的心情,和她分享我来到瑞典后的感受,并且尽量用中文和她对话,或者给她做爱吃的中国菜。如果她想独处,就给她时间和空间。等到孩子情绪慢慢好起来以后,再去做一些正面的疏导,总比直接批评、讲道理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有一次,Marta和我说她很讨厌学校,还讲了一堆理由,我说:“学校照你这样讲,确实是挺无聊的。如果我是你,应该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得到了情绪上的认同后,她便滔滔不绝地和我吐槽开了。她提到有一次自己在数学课上画画,被发现了。老师直接走过来说:“你要是再这样,我就把你的书收了,你不要来上课了……”这让她很不舒服。我说:其实你的老师这么做,换作是我也会不开心。那如果我是你的数学老师呢,我会这么处理:

我会对你说:“你画得真好,没想到你这么有才,能不能请你画一张送给我呢?你画得这么好,我得跟你的艺术老师说一下,让他多关注关注你,给你一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你的艺术很好,真棒!要是数学也能学好就更棒了。你看现在我们在上数学课,要不要先把画笔放一边,等上完了数学课,我们再来探讨你的艺术呢?”

顺着生命的设计和流动去指引孩子图2

Marta听了我的处理方式后,说妈妈你太棒了,你要是我的数学老师就好了。

她还说,你知道吗?有时候我的好朋友来,你跟我们聊天,他们私底下都说:你妈妈太酷了,我好喜欢、好崇拜你妈妈。其实心理学上,对于处理情绪的方式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共情”!只有你用心去看见并同理孩子的情绪感受,我们和他之间,才会建立起一种真正的、敞开的桥梁,实现有效沟通和深层次的情感链接。

向内观察自己,建立更健康的关系模式

最后,作为父母,除了要顺应生命的设计和流动去指引孩子的精神、人格、情感之外,我们还应该不断向内观察自己。觉知到自己从原生家庭带来的一些创伤和固有的情感模式,然后去转化它们,以避免这些创伤和不健康的模式传递、伤害到孩子。我的先生是瑞典人,一名从事过物流、风险控制,后又转到社会责任的大企业高管。而我自己从事高科技行业、研究心理学,且从小接触了很多西方的思想。

所以我俩在教育孩子的大方向上,几乎是很一致的。我们都不太盯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多时间会放到亲子沟通上。

顺着生命的设计和流动去指引孩子1

但是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从原生家庭中带来的情感模式不一样,我先生是一个会把自己的情感关闭起来进行自我保护、理性大过于感性的人他不连接自己的情感,也就很难去体会别人的情绪。因此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常常会带着一些负面的情绪和脾气。

在这点上,我就会跟我先生沟通很多。首先引导他去觉察自己不管是意识层面还是潜意识层面一些刺痛的点,并通过深入的分享、沟通进行疗愈和转化。然后告诉他:你应该去同理孩子们,就如同我来同理你是一样的。我们只有改变了自己的模式,才能建立起更健康的与孩子互动的模式。

但疗愈和转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就能完成的。我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非常注重他们在吃饭和睡觉时候的情绪,这很重要。但有时候,爸爸跟他们互动,作业没做完他就很生气,孩子也不开心。然后气鼓鼓地去睡觉。睡又睡不着,还得自己一个人消化这些情绪,这是非常不健康的。所以通常,我会在他们睡觉前,尽量避免跟爸爸有过多的负面互动。而我先生呢,也会表示:我自己就算做不到很正面,但至少我会给出空间。这也其实也算是一种迂回的,避免伤害的方式了。

在异国他乡,学中文成了很好的情绪抚慰方式

跨国搬家来到瑞典,对于Marta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语言、也不是学习。而是对中国的思念。

说来也神奇,还在国内时,孩子是不怎么重视中文学习的。她读的是国际学校,又因为家里的语言环境,无论如何中文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但是来到了瑞典以后,学中文不仅成了她思念中国的一种寄托,而且孩子大了以后,自尊心越来越强,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中文不好实在说不过去。我也会引导她:你总说自己是中国人,但如果连中文都不会说,又长着一张混血面孔,怎么让别人相信呢?

在自尊心和自我要求的双重效应下,Marta现在学习中文的动力很足。

学中文的情绪安慰

悟空中文也很适合Marta,不是那种填鸭式的教学,很符合我的教育理念。Marta第一次上试听课时,就非常喜欢。老师们声图并茂、绘声绘色、以互动和体验为主的教学方式,不仅深深吸引着这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大半年以来,她在悟空把在中国11年没学到的都学到了,而且还会自己管理上课、作业,主动和我讲中文。这让我特别惊喜!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教育孩子,不是非得什么都教得满满的,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自己去寻找到生命的意义。身为父母,我们最多就是给予他们爱、陪伴、关注和适当的引导,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