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教育“第二届华裔家庭故事大赛”获奖作品:《Division分歧》
2024年,悟空教育再度携手吴彦祖开启“第二届全球华裔家庭故事大赛”,邀请全球华人用文字讲述他们的华裔故事,分享人生感悟。卡耐基梅隆大学刘刚教授、华裔作家 Vincent Yee 等多位学术专家加盟担任评委,以专业点评和温情点拨提供独特视角与感悟。在众多优秀来稿中,25篇佳作脱颖而出,《Division分歧》就是其中之一。作者以深沉而真诚的笔触,记录了一位母亲在跨文化育儿中经历的亲子分歧与和解历程,字里行间既饱含对育儿困境的反思,更彰显着自我成长的力量。
Division分歧
Coco Wang
成长启迪奖
当儿子哇哇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倒觉得是我先拥有了整个世界,一心想要赋予他全部的爱,送给这个漂亮又可爱的混血宝贝一个精彩的人生起点。
生活中往往容易遇到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和先生最终避开了繁忙的大都市,选择了更为自然和宁静的一片法国故土安定下来。儿子在六七岁前还一直是我那暖心的小棉袄,活泼好动,古灵精怪,我们母子的感情特别好。随着二胎妹妹的到来,以及我最终成为了全职家庭主妇,时间的流逝开始让事态一点点地变化。
先说说我对选择孩子教育方向的初衷。我本身并不是学霸之类的,但毕竟以优秀的成绩修完了硕士,还获得过奖学金,所以心态上自然和大多数的华人家长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我们这一代更强,成就更好的人生。在这样的心境下,我内心选择了当孩子的“助跑”和“陪跑”的角色,于是开始用各种方式“鸡娃”。在能力范围内为儿子尽力安排课外辅导活动和课程,包括乐高的学习,Scratch和Python我也一点儿没少自学,并试着让孩子也学,同时还安排了孩子的中文学习……
现在想起来,那一段时间的我其实是比较迷惘的。从繁忙的国际大都市的工作节奏一下子回到家庭这个有限的空间,加上语言的障碍,感觉人生一下子活得没有了目标。因此,在努力摸索并适应这种新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我有意无意间便把人生目标的大部分放在了对孩子的培养和期待上。
随着儿子年龄渐长,我也因为还要照顾年幼的女儿,本已分身不暇,这时还得面对儿子的逆反心态以及马马虎虎又毫不在乎的学习态度,后来更是在家庭价值观上也有了强烈的分歧,直接导致有那么两三年儿子根本不愿意和我交流,甚至抗拒和我处在同一个空间。在这么一个前提下,我也身不由己地陷入焦虑和混乱之中,以至于偶尔不自觉地会忘记:儿子其实还只是个孩子,他才不到10岁。他需要的是倾听和理解,而不是一味地说教和对学业的严苛要求。
在欧洲学校,孩子受到普遍的影响往往是要自由表达自我,注重个人兴趣与选择,而我作为华人家长,和大多数人一样会担心孩子逐渐失去对中华文化和教育方式的认同。殊不知,这样严重的自我怀疑和焦虑感直接把我推向了接近抑郁的边缘,感觉仿佛站在悬崖边,只需要风稍微吹猛一点就会失足掉下去,这种摇摇欲坠感让我郁郁寡欢。
幸运的是,先生也察觉到了这些日常信息。他除了工作外,全权接手对儿子的教育陪跑。首先给了儿子绝大部分的选择,比如他不愿参加什么课外活动,都给予一定的理解,另一方面用法国原生的教育方式和孩子沟通。而我在这个时期也学习到了放手和与自己和解!不强求孩子必须遵从我的想法和我的期望,在学习倾听和沉默中给予他足够大的自由空间,同时也试着重新学习并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女儿也逐渐长大,成为家里的“开心果”。虽然有那么两三年的时间,除了必要的生活对话以外,我几乎没能和儿子说过一句内心情感交流的话,但这两三年,我能感觉到的是我们双方都在尽力不要打破平衡,在相对自由的空间中,慢慢地学会相信,学会放手,学会自愈。
儿子初中毕业后,他所申请的所有学校都给予了肯定的回复,我也算松了一口气。接着在他父亲的鼓励下,他突破了各种困难找到了自己的理想职业。虽然他最终的选择是一种与我的过往以及他父亲的职业都毫不相干的行业,但当时他还不满15岁便学会了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将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于是在接下来的半工半读的日子里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了我心里的骄傲。
独立也让儿子重新审视母爱的方式,我们的关系终于开始一点一滴地修补和愈合起来。
我记得是某一个晚上,儿子忽然想和我聊天,我做了他喜欢的热可可。我们母子二人在厨房桌台的高脚椅上也不知道聊了几个小时,有种全世界好像就只有我和他在对话的投入感,也像是忽然间打开了话匣子,要一骨碌地去弥补那逝去的两三年的沉默。儿子给我分享了他以前在学校的经历和见闻,他对事情的认知、看法、反应等等。原来他一直都在通过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行为来建立一种归属感,试着找到那份青春期时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同感。而我也是第一次能这么深入地了解到孩子所体验的世界,原来有那么多和我的阅历完全不同的环境,和我的认知完全不符的现实情况,也终于能理解到他有时候会情绪失控的缘由。
那个夜晚,一方面在我的内心是有着深深的自责的,虽然初心一直是想要保护孩子,让孩子将来更好,但是我忽略了孩子成长环境的变化以及我本身在不同文化上认知的局限性。本着传统的父母的权威、面子观念,或多或少地无视了儿子内心的情感世界,破坏了与他共情的连接。而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决定要更多地让自己参与到孩子的喜悦中去,更系统地学习语言,听孩子爱听的音乐,陪他看喜欢的动漫,倾听而不是评判他的分享。另一方面再尽可能地提供他需要的帮助。即使有的时候,他需要的帮助可能只是一杯深夜的卡布奇诺,或者偶尔一顿的手工水饺……
说到这里,虽然和儿子的关系还说不上完美,但是儿子至少让我重新理解了他的想法,也重新为我开启了心灵的大门。将来还可能会有很多烦恼,但是烦恼和快乐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从养育儿子的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我认识到如果孩子觉得自己的努力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而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或愿望,他们可能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并产生情感上的抵触。所以对于二胎的小女儿,我就特别小心翼翼,通过鼓励孩子将两种文化视为她个性的一部分,帮助并鼓励她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偶尔也组织一些家庭活动,以更有趣的方式让女儿更容易地接受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考虑到我用的不是专业老师的教育方法,我让女儿参加了悟空中文的学习,通过专业并且有趣的方式,让孩子无负担地接触中国文化。孩子从土生土长、没任何中文环境的零基础开始,一步步成为今天能简单沟通、独立识字、读绘本,还能飙成语的小小“中法翻译家”,而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她的哥哥产生了影响。而我和他们也能用更多的中文交流,甚至还能探讨一些更深入的话题,家里的氛围也越来越好。
这就是我走过的division,最终从“殊途同归”汇聚到“同心”的亲子经历。每个孩子都是一件珍贵的孤品,无论有什么样的瑕疵和不足,都是他们的特点,他们也因此而与众不同。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接受并认识到这一点,然后在生活中,把重点从权威、说教和“鸡娃”转变成如何更好地经营与他们相处的时光,如何建立一个更和谐轻松的环境,才不至于面临以后整日的鸡飞狗跳或者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窘境。
珍惜当下和孩子一起的时光,是对自己的修行,也是我们自己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能注意到这些,或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文章如同一面映照亲子关系的镜子,以 “分歧”为棱镜,层层展开一位母亲在跨文化背景下的育儿觉醒历程,读来既令人心疼,又心生敬佩。作者对两个孩子教育方式的调整——尤其是为小女儿在文化碰撞间寻找支点的探索——恰是这种觉醒的具象化。通篇未着华丽辞藻,却以真挚的自我剖析,道出育儿路上 “从掌控到尊重”的蜕变真谛,其间的反思力量令人动容。
25篇华裔家庭故事,一字一句,都传递着最真挚的情感。这些故事记录着个体生命的闪光与跋涉,更连缀成华裔精神的群像长卷。期待和你一起阅读,感受亲情的纽带,分享童趣奇思;跟随作者踏上寻根之旅,点燃文化传承的火种,见证华裔生活的丰富图景与生命的内在力量。

我深耕教育领域十余年,专注于教育创新与实践,对基础教育生态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有着深入的研究。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我将理论研究与一线教学深度融合,擅长通过跨学科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始终以 “让每个孩子拥抱适合的教育” 为使命,推动教育公平与个性化发展,助力学生在成长中解锁无限可能,期望用专业力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评论0
评论